PPS最早是由Grenvesse于1897年提出的,他以苯和硫黄在氯化铝催化剂的催化下反应形成无定形、不溶的树脂。之后数十年中许多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合成出难定义、但组成类似PPS的树脂。1948年。Macallum由对二氯苯和碳酸钠及硫磺在熔融反应下合成PPS树脂,因性能不稳定而未能使用。1960年Lenz等研究成功一种重复性良好的聚苯硫醚,但因毒性大、价格昂贵未能广泛使用。直到1967年美国Philips石油公司的Edmond和Hill提出了PPS的工业化生产工艺并获得美国专利。1973年美国Phillips石油公司首先实现工业化生产,并以商品名“Ryton”投放市场,得到广大用户的青睐。1985年后,许多著名公司,如美国道化学公司、LNP公司和日本保大公司等相继采用Phillips石油公司技术进行生产,并加紧开发新技术。德国、日本相继有多家公司建成PPS生产装置,使得PPS生产能力大增,日本的保土谷化学、旭化成、信越化学和大日本油墨化学4家公司接受由美国Phillips石油公司提供的树脂原料,在日本进行市场开发。我国PPS的研究几乎与世界同步,1964年原华东化工学院便开展了PPS的合成和应用研究,1969年天津合成材料工业研究所、上海合成树脂研究所、原河北工学院也开始PPS的研究和试生产,1978年12月原广州化工研究所和广州试剂二厂共同研制的PPS通过中试技术鉴定并投入生产,1985年四川长寿化工厂的PPS中试装置通过鉴定,1986年天津合成材料研究所研制的PPS也通过了中试技术鉴定。此外,北京市化工研究院、原化工部晨光化工研究院、中山大学及浙江大学等单位也都从事过PPS的研究开发工作。